- ·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编辑部[10/30]
- ·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杂志社[10/30]
- ·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杂志社[10/30]
- ·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期刊栏[10/30]
- ·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数据库[10/30]
- · 《外国文学研究》投稿方[10/30]
狄更斯研究的重大收获评赵炎秋教授主编的英美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学术史研究逐渐受到大陆学者的重视,并且呈现越来越火热的趋势,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。仅就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而言,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启
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,学术史研究逐渐受到大陆学者的重视,并且呈现越来越火热的趋势,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。仅就外国文学研究领域而言,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启动了“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”,并于2005年将该工程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“十一五”规划。第一系列涉及塞万提斯、歌德、雨果、康拉德、庞德、高尔基、肖洛霍夫和海明威,第二系列包括普希金、茨维塔耶娃、左拉、狄更斯、哈代、菲茨杰拉德、索尔·贝娄和芥川龙之介[1]。丛书“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”便是这一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,它共分为三卷:第一卷为刘白副教授撰写的《近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(1836—1939)》,主要研究“二战”前的英美狄更斯学术史;第二卷为蔡熙教授撰写的《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(1940—2015)》,主要研究“二战”后的英美狄更斯学术史;第三卷为赵炎秋教授撰写的《中国狄更斯学术史研究》,主要研究中国一百余年的狄更斯学术史。对于学术史研究的意义,陈众议指出:“站在世纪的高度和民族立场上重新审视外国文学,梳理其经典,展开研究之研究,将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世界文明的律动和了解不同民族的个性,而且有利于深化中外文化交流,从而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、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‘他山之石’。”[1]对相关研究成果的详尽把握,是成功的学术研究的前提,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研究者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,避免与已有研究成果重复,还可以从中获得可利用的资料和进一步研究的启示。对于狄更斯这样的经典作家,就更是如此。
一、九年磨一剑的学术精品
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将“狄更斯学术史研究”列入“外国文学学术史研究工程”子课题,由赵炎秋教授领衔。在研究过程中,赵炎秋教授又成功申报了教育部课题“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”。从2008年启动到2016年底丛书出版,历时九年。它第一次对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进行了系统研究,是九年磨一剑的学术精品。
从材料的占有来看,这是一个研究难度巨大的系统工程。我国的狄更斯研究起步于1907年,迄今已经走过百余年的历程,有关狄更斯的研究成果,可以说是汗牛充栋,再加上西方的相关成果,就更是浩如烟海。从狄更斯的第一部作品《博兹札记》(1836)问世伊始,其创作就备受评论界的关注。180年来,上万篇论文、近百部传记、上千部批评专著构成了“狄更斯产业”。“英美中狄更斯学术史研究”丛书展示了一个理论的大花园,传记批评、社会历史批评、人文主义批评、主题研究、比较研究、新批评、原型批评、现象学意识批评、解构批评、读者反应批评、马克思主义批评、心理批评、女性主义批评、对话批评、新历史主义批评、后殖民主义批评、视觉文化批评、影视文化批评、网络文化批评、跨学科研究、性别研究等无所不有;既有狄更斯研究专家的观点,如哈姆雷·豪斯、多萝西·凡·根特、爱德华·瓦根内克特、菲利普·柯林斯、希尔维瑞·莫诺德、史蒂芬·马库斯、格雷厄姆·史密斯、A.O.J.科克香、F.R.利维斯、米歇尔·斯莱特、希利斯·米勒等,也有职业作家如乔治·奥威尔、记者如艾德蒙德·威尔逊的狄更斯批评,还有理论家如弗莱、雷蒙·威廉斯、爱德华·萨义德、伊格尔顿、詹姆逊的精彩论述。要阅读如此多的英文材料,将如此多的批评流派的观点脉络分明地呈现出来,构成一部系统的学术史,并有针对性地评价其得失,其难度之大,可想而知!没有甘坐冷板凳的治学态度显然是无法达到这样的学术水准的。
二、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突显
学术史研究的基础是充分占有与深入研读相关材料,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代表性观点。该丛书没有仅仅满足于资料的全面、客观、准确和对重要理论观点的罗列,而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,常常能够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态势加以展开。如该丛书明确指出百年中国狄更斯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:第一,由于功利色彩太浓,对研究材料的理解不到位,在文学史著作及学术论文中常常出现知识性错误;第二,研究重点扎堆,重复研究现象十分严重;第三,喜好宏观的综论泛论,深入掘进的论文罕见;第四,机械地搬用国外批评理论,原创性匮乏;第五,“炒冷饭”现象司空见惯[2]300。学术的本质是研究,学术史无疑就是研究史。学术史研究是展开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,或者说是一种研究之研究,对学术自身进行基础性、学理性探究。陈众议指出:“学术史研究是一种过程学,而且是一种相对纯粹的过程学。”[1]陈平原先生将学术史研究者比喻为“清道夫”,其他研究者为“建筑工”[3]。因为学术之发展一如工地施工一样,会生成大量垃圾,某些质量不合格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座垃圾山,在此意义上,“清道夫”是必不可少的。该丛书的出版就起到了“清道夫”的作用。
文章来源:《外国文学研究》 网址: http://www.wgwxyjzz.cn/qikandaodu/2021/0224/458.html